中医膳食养生班-醋加一物功效好

发表时间:2022-03-12 来源:中医技术学习-中医医师考试网浏览量:173

醋是中国各大菜系中传统的调味品,今天中医膳食养生班告诉你醋加一物功效好,醋都可以跟哪些食物配伍组合呢,快来跟随中医师考试辅导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

据现有文字记载,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酒作为发酵剂来发酵酿制食醋,东方醋起源于中国,

据有文献记载的酿醋历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。“醋”中国古称“酢”、“醯”、“苦酒”等。

“酉”是“酒”字的甲骨文。同时把“醋”称之为“苦酒”,也同样说明“醋”是起源于“酒”的。


中国的醋有“神秘湘西”原香醋、镇江香醋、山西老陈醋、保宁醋、天津独流老醋、福建永春老醋、广灵登场堡醋、岐山醋、

河南老鳖一特醋及红曲米醋。经常喝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等作用,醋还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并发症的作用。


一、预防和调理肠炎、痢疾

陈醋中含有醋酸,具有收敛的作用,不仅可以抑制细菌繁殖,甚至能杀死食物里的部分细菌。醋能改变痢疾杆菌偏碱性的生存环境,

并将其杀死,酸性环境又能使大蒜的杀菌功能增加4倍,所以醋与大蒜合用,对调理痢疾、肠炎效果更理想。


二、“便秘用陈醋,胜过药无数”

在我国民间,素有“便秘用陈醋,胜过药无数”之语,这无疑是百姓的生活经验之谈。

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老陈醋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某些酵解酶类,以及各种不饱和脂肪酸。

服用老陈醋能促进肠道蠕动、降低血脂、中和某些毒素、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生态菌群平衡。应用食疗调理习惯性便秘,不仅有效,而且没有毒副作用。

如在每餐的汤菜中放六七滴老陈醋,会使汤菜味道鲜美,还能治病养颜,而且坚持下去,便秘的顽疾就会渐渐遁去。

如果便秘的病情由来已久,则可每天早晨空腹服一口老陈醋,再喝上一杯冷开水,服用一个星期后,就会收到一定的疗效。


家里的食用醋如何发挥到更强的功效,大家知道吗?今天来教大家几招可以防病治病的饮食。


1.醋+山楂

用醋加上山楂一起浸泡,然后加水饮用有很好的保健功效,可以促进肠胃蠕动,增加食欲。同时还有助于血管的舒张,具有降压、降胆固醇的功效。

做法:山楂洗净去核,切片晒开。然后准备醋和冰糖,这三种食材按照1:1:1的比例,放在容器中密封一周。

期间每天都要摇晃容器,一是为了加快冰糖的融合,二是为了防止山楂变坏,摇晃完后打开盖子排气,然后在密封。一周后就可以兑水饮用了。


2.醋+花生

花生种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,但是脂肪和热量相对比较高,加上醋的调和可以减轻花生的这个不足点,另外还能降血压,软化血管。 

做法:选用红衣的生花生,放入容器中浸泡在醋里,一周后即可食用,每天吃10颗左右就可以。


3.醋+香菇 

香菇和醋的结合可以降低人体的胆固醇,还能改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症状。 

做法:将香菇洗净,放入容器中加入醋,密封放入冰箱的冷藏,一个月后即可食用。


4.醋+花椒 

花椒含有多种挥发油,还能杀菌,对口腔炎症有一定的杀菌功效,并且还能止疼。醋本身也有杀菌、消炎的作用。两者一结合是很好的杀菌止牙疼的办法。 

做法:醋200毫升,花椒一把,一起放入锅中小火煮10分钟左右。冷却后,含在口中5分钟,然后吐掉。每日三次,连续使用三天,可以有效的缓解牙疼。


5.醋+大蒜 

中医学上讲,醋有健胃消食、杀菌散瘀的功效。大蒜具有杀菌消炎,预防流感的功效。两者结合起来对鼻炎。过敏性鼻炎都很好的缓解作用。 

做法:取用500毫升的醋,5头大蒜,一起放入容器中浸泡。半个月后等到蒜瓣变绿,就可以把醋倒出,可以倒入一个方便携带的小瓶子里,随身带着,随时闻,可以缓解鼻炎。 


但是应当强调的是:因人、因地、因时,科学合理地食用醋才有利健康。 

醋不宜大量饮用,尤其是患有胃溃疡,且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,更要避免食醋。因为过量食醋,会使胃环境中的酸性加强,对胃黏膜造成损伤。

吃羊肉时也不宜食醋,否则会削弱两者的食疗效果,并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。

由于醋为酸性物质,在服用红霉素、磺胺类等西药时须忌食醋,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结晶,故服用此类药物时更要特别注意。因醋有收敛之性质,在服用

“解表发汗”的中药制剂:如复方银翘片、藿香正气片、羚翘感冒片、桑菊感冒冲剂、感冒清热冲剂时,不宜吃醋。

有些人将醋当成治病的“万-能-药”,是错误的观念,过度吃醋也有可能会破坏人体酸碱平衡。总之,“物无美恶,过则为灾”。


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,与健康、养生有关的需求,也越来越普遍。因此,国家政策关于健康行业从业者的要求,

也更规范化、专业化。这也使得更多想从事中医养生的相关人员需要继续教育,具备相关从业资质。

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“中医膳食养生班-醋加一物功效好”的相关内容,想要了解中医膳食养生班,可以通过我们网站的在线客服老师进行咨询。

上一篇: 中医膳食养生学习班:清淡饮食,你真的理解吗?

下一篇: 中医养生保健:可提高记忆力的食品和操作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