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11种常见脉象,了解中医脉诊的诊断原理与应用

发表时间:2023-06-10 来源:中医技术学习-中医医师考试网浏览量:132

在中医诊断中,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术,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形态、节律和力度,可以揭示人体内部的状况和病理变化。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、气血运行的平衡与否,以及邪气的侵袭程度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介绍11种常见的脉象,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脉诊的诊断原理与应用。


1. 沉脉:脉象显现位置深,按压不明显,重按时才有明显的搏动感。沉脉主要表明内脏邪气盛,沉而有力表示里实证,而沉而无力则指向里虚证。


2. 迟脉:每一息的脉跳动不到4次,即脉搏在60次以下。迟脉提示体内有寒邪存在,迟而有力是实寒证,迟而无力则主要指虚寒证。


3. 细脉:脉细如丝,脉起落明显可数。细脉主要指阴虚、血虚,以及阴阳气血都不足的久病虚证。


4. 数脉:脉跳动快,每一息脉跳动超过5次,即脉搏在90次以上。数脉反映体内有热邪存在,数而有力表现为实热,数而无力则指向虚热。


5. 洪脉:脉宽大,波动大,脉搏有力,起伏明显。洪脉主要表明体内有热盛邪灼,气血运行迅速。


6. 濡脉:又称软脉,脉显浮细而柔软。濡脉主要与湿邪有关,常见于湿邪困脾和气血虚证。


7. 弦脉:脉形端直而长,脉势较强,脉道较硬。弦脉多见于肝胆病、痰饮和胃气衰败。


8. 滑脉:脉来流利,如珠流畅地滚动。滑脉主要与痰、痰饮有关,也可出现在高烧病人和孕妇身上。


9. 涩脉:脉象艰涩,滞涩不滑利,脉力大小不均。涩脉多见于气滞、血瘀和精伤、血少等病证。


10. 结脉:脉来缓慢,脉律不齐,有不规则的歇止现象。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、寒痰血瘀等病症。


11. 代脉:脉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,脉律不齐,脉势较软弱。代脉主要指脏气衰微,病情较为危重。


需要强调的是,在实际情况中,病人往往同时出现多种脉象,体现了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。因此,中医医生需要综合分析各种脉象,以了解病人的病机,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。


总结起来,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,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特征,可以揭示体内病理变化的信息。掌握常见的脉象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与应用,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。


上一篇: 探索中医学习之路:从难到易或从易到难?

下一篇: 中医脉诊:解读脉象,辨识病情的重要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