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2-03-12 来源:中医技术学习-中医医师考试网浏览量:161
中医预防保健,腹胀肠鸣的产生病因多为“寒”和“气”。经常腹胀肠鸣,体内寒气重怎么办?该如何调理?
当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,身体便会产生一些本能的应激反应,一方面是为了给我们发出提醒,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进行短时间的缓解,
比如当身体缺水时,我们会产生口渴的感觉,而且分泌的唾液也会增加,当处于比较寒冷的环境时,身体会通过发抖来让身体发热,当处于比较炎热的环境下,
身体会通过大量出汗来让身体内的热量快速散去,这样也能够避免中暑。
也正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功能,让很多人会对身体异常产生误解,同时还会耽误调理时机,比如肚子咕咕叫,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为温饱问题担心,
但是一日三餐的进食时间也是比较固定的,而且还有很多人为了多一点睡眠时间,会耽误某顿饭,所以在下顿饭之前肚子就会咕咕叫,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是因为肚子饿导致的,
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,因为其中还可能是身体其它的异常在捣鬼。
饿得肚子咕噜叫,是因为胃中空虚、胃壁摩擦发出的声音,中医称之为“胃鸣”。排除这种情况,如果肚子经常咕噜叫,且位置位于下腹部,叫做“肠鸣”(同时伴有腹胀)。
现代医学认为,肠管蠕动时,肠腔内气体、液体随之流动,会产生断续的气过水声,即“肠鸣音”,一般每分钟4~5次。
肠鸣音增强,就会听到咕噜叫的声音,常见于肠道功能紊乱、肠道内容物(如消化道出血)刺激、肠道炎症、早期肠梗阻,甚至肿瘤引起的肠道管腔狭窄。
中医认为,腹胀肠鸣的产生病因多为“寒”和“气”。
1、寒气重,水气多,气从水中过,就会引发响声。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,外寒寒邪直中,内寒脾胃阳虚。
比如,夏天贪凉饮冷,肠胃受不了就会冻得“打哆嗦”,即中医常说的“寒邪直中”,寒性收引,寒主痛,随之招来腹痛。
小孩更是如此,吃完冷饮后腹痛肠鸣、大便溏泄,正是肠道“寒证”的主要表现。有些老年人,平时怕冷,手脚冰凉,一年四季不敢吹风,不敢吃一点凉的东西,
衣服穿得比较多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阳虚体质”,心、脾胃、肺、肾常出现阳虚表现。“脾胃阳虚”,也常见小腹隐痛、肠鸣的表现。
2、气”的原因多为“气滞”和“气虚”。老年人多因“气虚”,中气不足,脾胃运化无力,常出现体倦乏力、小腹下坠、肠鸣腹胀腹泻。
一些中年女性,脾气急躁,抑郁烦闷,属“肝郁气滞”,更容易出现腹胀肠鸣,有时感觉放个屁会舒服很多。这在临床上多称为“肝气犯脾” “肝脾不和”。
经常腹胀肠鸣,该如何调理?
对于感受外寒(寒邪直中)的人比较简单,平时注意保暖、合理饮食、喝温水、吃热饭、不贪凉即可;脾胃虚寒、中气不足的体虚之人,日常应注意避寒保暖,避免寒邪刺激。
平时可艾灸关元(将手放在脐下,四横指处即是)、气海(肚脐正下方1.5寸)、足三里(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)等温阳保健穴位,鼓舞机体阳气升发。
如症状明显,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或附子理中丸;肝郁气滞所致的腹胀肠鸣,要注意调畅情志,避免烦躁生气,不要整天闷闷不乐,保持好情绪。
心情不好时,放下手头工作,散散步,和家人朋友聊聊天等
除此之外,生活习惯上也要避免暴饮暴食、口味重;一日三餐定时定量;避免精神压力过大,肠胃和人的情绪也有关系;
减少久坐;弄清楚什么食物不耐受;多吃绿色蔬菜,比如西兰花啥的;吃饭细嚼慢咽……
健康更受重视,与健康、养生有关的需求,也越来越普遍。因此,国家政策关于健康行业从业者的要求,
也更规范化、专业化。这也使得更多想从事中医养生的相关人员需要继续教育,具备相关从业资质。
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“中医预防保健-腹胀肠鸣,体内寒气重怎么办?”的相关内容,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,可以咨询中医师考试辅导网的在线客服老师进行咨询。